營口文化源遠流長,營口變化日新月異,留住往事的記憶,加速營口率先崛起。
營口地名趣談系列之一:
昭忠祠
昭忠祠--為紀念清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練軍營官兵反擊沙俄侵略軍在激戰中陣亡的官兵而建立。此祠以昭示忠良將士之間而起名。其遺址位于現營口石油化工廠院內。
清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沙俄侵略者占領營口,攻打營口炮臺(西炮臺)。鎮守營口的海防練軍營官兵在管帶(營長)喬干臣率領下奮力反擊沙俄入侵,雙方展開激戰。練軍營將士士氣高昂,奮勇殺敵,但終因寡不敵眾,在這場戰頭斗中傷亡慘重,哨官王殿勛、夏茂貴、哨長梁聲甲以及士兵113人陣亡。
為紀念此次戰斗中陣亡的官兵,練軍營管帶劉芳山提議建立昭忠祠,當即得到漁業局總辦李龍章等人的支持和贊助。于清宣統二年(1910年)始建,由營埠紳士趙祖蔭等督工監修。至民國二年(1913年)八月告成。
所有陣亡將士均列名單。前任管帶喬干臣雖在戰役后病逝,但念他在駐防營口,督修炮臺,抵御日俄入侵者中立過戰功,也被列入祭祀之中。昭忠祠祭祀時間為每年春秋兩季,由練軍營管帶主祭,日的為激勵后來官兵增強守衛海防要塞的斗志。
昭忠祠的建立雖然一時鼓舞練軍營將士保衛家鄉,奮力殺敵士氣,但最后于1931年"九·一八"事變的第二天便被日本侵略軍占領,昭忠祠至此也停止祭祀。
祖師廟
祖師廟遺址位于現五臺子街道辦事處和平南里。曾稱瘟神廟,因其名不雅未能流傳達室。該廟供奉神位多為各行各業的鼻祖故稱祖師廟。民國三十一年(1942年)至三十二年(1943年)正式定名為五臺寺,門樓正中懸"五臺寺"匾額,但稱呼者甚少。廟內供奉神位達364位,還稱其為全神廟。該廟是當時在營口供奉神位最多的廟宇。
祖師廟始建于清光緒三年(1877年),座北面面南,分正殿、東西偏殿、東西跨房、東西廂房、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。
廟內側有鐘鼓樓,正門兩側各有角門。廟前豎旗桿兩根,旁有石碑一方,正刻"百世留芳",背面記載修建廟宇時間以及資助建廟人員的姓名。該廟首任道長賈姓。
祖師廟正殿供奉釋迦牟尼、觀音菩薩、大慈菩薩,還有金童、玉女站立兩旁。
東偏殿供奉祖師爺、天皇、地皇、皇奶奶、 巴老、瘸拐李,還有傳達室說中木、瓦匠的祖師魯班;鞋匠的祖師孫臏;裁縫染坊的祖師李隆基;鐵匠祖師太上老君等諸位神像。
西偏殿設城隍爺、城隍奶奶、牛頭、馬面、馬王爺、大鬼小鬼、判官、風神、閃神、雨神、財神、喜神、火神、瘟神等諸神位。
廟內東跨供奉關老爺,西跨房設胡三太爺(胡仙)牌位,東廂房供奉眼光奶奶牌位,西廂房便是守廟僧人的居室。
1931年后張萬發任住持。早在楞嚴寺開光時張萬發被受戒為正宗和尚,法名釋光國,此僧任祖師廟住持達40余年,1973年圓寂。 早年,每逢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祖師廟會,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祭祀,各行各業的信徒頂禮膜拜,以求平安保佑,吉祥發福。此廟在"文化大革命"中以破四舊為名被拆除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