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神廟
火神廟于清道光二十年(1840年)經營口公議會創建,遺址位于現漁市街道辦事處境內的營口市呢絨服裝廠處。
火神廟當初有正殿三楹,東西廊各五楹,后殿五楹,廟前鐘、鼓樓各一座。該廟為磚、木結構,青磚青瓦,起脊翹檐,工藝精湛,頗有中國傳統廡殿建筑風格。
椐《營口縣志》記載:火神廟"按月令,孟夏之月盛德在火帝,曰:炎帝,星曰:熒惑,神曰:祝融,祀同帝。《大清通典》稱為司火神。"因該廟主祭火神故稱之為火神廟。
廟內除祭火神外,附設藥王、龍王、牛王、馬王、土地、財神、山神及五道等諸神像多尊。其造像神態各異特色各俱。遇有廟事祭典晨鐘暮鼓,回蕩數里,為火神廟增添幾分神秘色彩。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三日為該廟致祭之期。此時,逛廟上香者絡繹不絕,還有些商販趁機來廟販買商品。叫賣聲、吆喝聲此起彼伏,甚為熱鬧。
1966年"文化大革命"初期,火神廟內供奉神像被毀,其建筑除正殿外其余部分也因年久失修無人管理而被拆除。1978年后,市文化部門對營口古建筑加以保護,火神廟正殿已被重新修葺。只是無神像牌位,現在被工廠利用。
天后宮
天后宮(西大廟),全稱為天后行宮,因該廟座勤務落在埠內西部,建筑面積寬闊,故人們習慣稱之為"西大廟",流傳至今。其遺址位于現遼河大街西端、漁市街道辦事處境內。
天后宮清雍正四年(1726年)在原龍王廟舊址修建。占地面積22.5萬平方米。該廟當時是由南方江浙一帶來營口的客幫和本埠富商集資興建的。民國十九年(1930年)又由廟院住持萊山禪師募化重修天后宮。
該廟布局嚴整,四面磚墻圍砌,坐北朝南。廟前有寬闊廣場,廣場豎一石坊,石坊東面上書"紫氣東來",西面上書"慈光普照"。還有戲樓一座設在廣場南面。
進廟有山門和兩座角門。山門內有高大泥塑神像為哼、哈二將。山門上懸匾額一方,上書"天后行宮",為表咸豐九年(1859年)山海關鈔關道誠明所立。山門東西有鐘鼓二樓,內各置鐘、鼓。進山門有前殿三楹,東西廊各五楹。進院深便是大殿橫排東西,正中為主殿,內主祀藥王,右陪殿(西陪殿)主祀龍王。院心設有鐵鑄香爐一個,上鑄有"天后圣母"、"嘉慶二十五年立"文字。院內石碑林立,各俱碑文,其中"舳艫去集,日以千計"字句,便是清雍正四年(1726年)建此廟時所雕刻的碑文,為營口歷史發展的確鑿記錄。還有清光緒十年(1884年)立的《整頓船捐碑》和民國七年(1918年)立的《營復兩縣糞人頌德碑》等。
天后宮前面廣場的西部還有觀音閣一座,閣上一邊為財神祠,內塑神像一尊,上懸匾額為:"靈通泉府"。正中題額為"天醫晉財"。祠內還供奉關羽、關平、周倉神象。閣上另一邊觀音祠,內供觀音菩薩神像一尊,為樟木雕刻,還有十八羅漢神像兩旁排列。祠內懸匾額一方為:"一片婆心"。天后宮廣場的東側有跨院,為住持僧居所。除此之外,天后宮內還供奉散仙雜神多尊,有子孫娘娘、眼光娘娘、筋骨老爺、"齁巴老"、"十不全"以及風神、雨神、雷公等。
天后宮主要為祭祀海神娘娘。據《營口縣志》載:"考天后俗稱海神娘娘,為宋莆田人林愿第六女,幼而神異年二十九卒,屢顯靈異于海上。相傳輪舶在海洋中遇險往往見天際霧中有紅燈了現,即為天后來救,必能脫險。屢見不爽渡海者多禱祀之。明永樂中封為天妃,立廟京師。清康熙二十二年晉封天后,以每年陰歷四月二十八日為致祭之期,迄今香火猶?quot;。此《營口縣志》記載只是傳說,但每逢農歷四月二十八日,人們便從四面八方涌來,或拜廟進香,或觀瞻神佛,或祈禱還愿,或經商賣藝。
1966年"文化大革命"初期,天后宮的神像、匾額、石獅等被損毀和遺失,絕大部分殿宇被扒掉,唯有供奉海神娘娘殿和左右陪殿(藥王殿和龍王殿)幸存。近年來雖修繕,但已不再有當年的光耀。如今天后宮已成為集貿市場,僅剩遺跡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|